庠 庠的意思 庠什么意思 庠的读音 庠的解释

庠
拼音 xiáng 注音 ㄒㄧㄤˊ
部首 广部外笔画 6画总笔画 9画结构 左上包围结构
五笔86版 YUDK五笔98版 OUK仓颉 ITQ郑码 TGUC电码 1651
UNICODE 5EA0四角 00251区位码 6652笔顺 丶一ノ丶ノ一一一丨
基本字义
xiáng ㄒㄧㄤˊ
宋本廣韻
廣韻目次:下平十陽
小韻 | 反切 | 聲母 | 韻母 | 聲調 | 平水韻 | 等呼 | 韻部 | 韻攝 | 罗马字 | 国际音标 |
詳 | 似羊 | 邪 | 陽開 | 平聲 | 陽 | 開口三等 | 陽 | 宕 | zsiang/sziang | zĭaŋ |
词性变化
◎庠 xiáng
〈动〉
教养;教导 [nourish]
庠者养也,校者教也,序者射也。——《孟子》
详细字义
◎庠 xiáng
〈名〉
(1)(形声。从广(yǎn),羊声。“广”与房屋有关。本义:古代地方学校)
(2)殷、周时的学校 [school]
痒,礼官养老,夏曰校,殷曰庠,周曰序。——《说文》
殷曰序,周曰庠。——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
庠序,官也。——《尔雅·释官》
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,养庶老于下庠。——《礼记》。郑玄注:“上庠,右学,大学也,在西郊。下庠,左学,小学也,在国中王宫之东。”
(3)古代的乡学 [country school]
主人拜迎宾于庠门之外。——《礼记·乡饮酒义》。注:“乡学也。”
庠之制有堂有室也。——《仪礼·乡射礼》注
党有庠。——《仪礼·学记》。注:“五百家为党,庾氏谓夏殷礼非周法。又,王制、内则、周人养庶老于虞庠。虞庠在国之西郊。此国学之小学,即辟雍也。”
俾入邑庠。——《聊斋志异·促织》
还是在庠?还是在监?——《玉娇梨》
(4)又如:庠士(在学生员);庠老(古代对地方学官的敬称)
康熙字典
【寅集下】【广部】
庠·康熙筆画:9·部外筆画:6
《唐韻》似陽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徐羊切,音祥。《說文》禮官養老處也。《禮·王制》有虞氏養國老于上庠,養庶老于下庠。《註》上庠右學,大學也。下庠左學,小學也。
又《學記》黨有庠。《疏》於黨中立學,敎閭中所升者也。《孟子》設爲庠序學校以敎之。庠者養也,校者敎也,序者射也。夏曰校,殷曰序,周曰庠。
说文解字
清代陳昌治刻本『說文解字』
【卷九】【广部】庠
禮官養老。夏曰校,殷曰庠,周曰序。从广羊聲。似陽切
清代段玉裁『說文解字注』
禮官養老。夏曰校。殷曰庠。周曰序。孟子滕文公篇曰。夏曰校。殷曰序。周曰庠。史記儒林傳同。漢書儒林傳則云。夏曰校。殷曰庠。周曰序。許同漢書。疑今孟子,史記有誤。孟子曰。庠者,養也。从广。聲。似陽切。十部。
方言集汇
粤语:coeng4
客家话:[台湾四县腔]siong2[客英字典]siong2[陆丰腔]siong3[梅县腔]siong2[宝安腔]siong2[客语拼音字汇]xiong2[海陆丰腔]siong2
潮州话:思央5(祥)
English
village school; teach
- 丿部
- 一部
- 乙部
- 勹部
- 冫部
- 厂部
- 刀部
- 刂部
- 儿部
- 匚部
- 阝部
- 冂部
- 力部
- 冖部
- 人部
- 亻部
- 十部
- 亠部
- 讠部
- 又部
- 艹部
- 彳部
- 辶部
- 寸部
- 大部
- 弓部
- 广部
- 巾部
- 口部
- 马部
- 门部
- 宀部
- 女部
- 犭部
- 山部
- 尸部
- 饣部
- 士部
- 扌部
- 氵部
- 纟部
- 土部
- 囗部
- 夕部
- 忄部
- 子部
- 贝部
- 灬部
- 车部
- 歹部
- 方部
- 戈部
- 火部
- 毛部
- 木部
- 牜部
- 攵部
- 气部
- 欠部
- 日部
- 礻部
- 手部
- 水部
- 瓦部
- 王部
- 心部
- 曰部
- 月部
- 止部
- 白部
- 禾部
- 钅部
- 立部
- 皿部
- 目部
- 疒部
- 鸟部
- 石部
- 罒部
- 田部
- 穴部
- 衤部
- 耒部
- 虫部
- 耳部
- 缶部
- 虍部
- 米部
- 页部
- 羊部
- 舟部
- 衣部
- 竹部
- 羽部
- 身部
- 豕部
- 言部
- 酉部
- 豸部
- 走部
- 足部
- 雨部
- 金部
- 鱼部
- 隹部
- 革部
- 骨部
- 鬼部
- 全部偏旁部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