麇 麇的意思 麇什么意思 麇的读音 麇的解释
![麇](https://s.iapolo.com/zidian/pic/20/9E87.jpg)
麇异体字 麏 麕
拼音 jūn qún 注音 ㄐㄩㄣ ㄑㄩㄣˊ
部首 鹿部外笔画 5画总笔画 16画结构 左上包围结构
五笔86版 YNJT五笔98版 OXXT仓颉 IPHD郑码 TXMF电码 7778
UNICODE 9E87四角 00294区位码 8769笔顺 丶一ノフ丨丨一一フノフノ一丨ノ丶
基本字义
jūn ㄐㄩㄣˉ
◎古书上指獐子。
其他字义
qún ㄑㄩㄣˊ
宋本廣韻
廣韻目次:上平十七眞
小韻 | 反切 | 聲母 | 韻母 | 聲調 | 平水韻 | 等呼 | 韻攝 | 韻部 | 国际音标 | 罗马字 |
麏 | 居筠 | 見 | 眞B合 | 平聲 | 眞 | 合口三等 | 臻 | 眞B | kĭwĕn | kyn/kwyn |
详细字义
◎麇
麕 jūn
〈名〉
(1)獐子 [river deery],哺乳动物,形状像鹿而较小,身体上面黄褐色,腹部白色,毛较粗,没有角。如:麇惊(麇性怯弱易惊。比喻像麇一样受到惊吓);麇聚(像獐子那样依类群居);麇包(用包茅包的死獐子);麇獐(即獐子);麇窜(像獐子那样惊慌逃窜)
(2)古地名 [name of an ancient country]
(3)春秋时麇国之地,在今湖北省郧县西
楚子代 麇。——《左传》
(4)春秋时楚邑,在今湖南省岳阳东南
楚王使由于城 麇。——《左传》
(5)另见 qún
基本词义
◎麇
麕 qún
〈动〉
(1)成群 [flock together]
求诸侯而麇至。——《左传·昭公五年》。杜预注:“麇,群也。”
(2)又如:麇聚(麇集);麇至(成群而来);麇居(群居)
(3)另见 jūn
康熙字典
【亥集下】【鹿部】
麇·康熙筆画:16·部外筆画:5
《唐韻》居筠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俱倫切《正韻》規倫切,音頵。《說文》麞也。似鹿。麞性驚,又善聚散,故又名麇,一物二名也。《左傳·哀十四年》逢澤有介麇焉。
又國名。《左傳·文十年》厥貉之會,麇子逃歸。
又《文十一年》楚子伐麇,敗麇師於防渚。
又地名。《左傳·定五年》吳師居麇。《註》麇,地名。
又《集韻》拘云切《韻會》拘雲切,音君。義同。
又《集韻》衢雲切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渠云切,音羣。《左傳·昭五年》求諸侯而麇至。《註》麇,羣也。
又《廣韻》丘粉切《集韻》去粉切《韻會》苦粉切《正韻》苦隕切,音
。束縛也。《左傳·哀二年》羅無勇,麇之。
说文解字
清代陳昌治刻本『說文解字』
【卷十】【鹿部】麇
麞也。从鹿,囷省聲。麕,籒文不省。居筠切
清代段玉裁『說文解字注』
麞也。釋獸曰。麕,牡麌。牝麜。其子麆。許書皆無其字。葢鹿旁皆後人所箸也。从鹿。囷省聲。葢小篆省囷爲禾也。居筠切。古音在十三部。
方言集汇
粤语:gwan1kwan4
客家话:[海陆丰腔]kiun2kun1[客英字典]giun1kwun1[客语拼音字汇]kiun2[梅县腔]kiun2[台湾四县腔]kiun2kun1[宝安腔]kiun2
English
general name for the hornless deer; to collect to band together
- 丿部
- 一部
- 乙部
- 勹部
- 冫部
- 厂部
- 刀部
- 刂部
- 儿部
- 匚部
- 阝部
- 冂部
- 力部
- 冖部
- 人部
- 亻部
- 十部
- 亠部
- 讠部
- 又部
- 艹部
- 彳部
- 辶部
- 寸部
- 大部
- 弓部
- 广部
- 巾部
- 口部
- 马部
- 门部
- 宀部
- 女部
- 犭部
- 山部
- 尸部
- 饣部
- 士部
- 扌部
- 氵部
- 纟部
- 土部
- 囗部
- 夕部
- 忄部
- 子部
- 贝部
- 灬部
- 车部
- 歹部
- 方部
- 戈部
- 火部
- 毛部
- 木部
- 牜部
- 攵部
- 气部
- 欠部
- 日部
- 礻部
- 手部
- 水部
- 瓦部
- 王部
- 心部
- 曰部
- 月部
- 止部
- 白部
- 禾部
- 钅部
- 立部
- 皿部
- 目部
- 疒部
- 鸟部
- 石部
- 罒部
- 田部
- 穴部
- 衤部
- 耒部
- 虫部
- 耳部
- 缶部
- 虍部
- 米部
- 页部
- 羊部
- 舟部
- 衣部
- 竹部
- 羽部
- 身部
- 豕部
- 言部
- 酉部
- 豸部
- 走部
- 足部
- 雨部
- 金部
- 鱼部
- 隹部
- 革部
- 骨部
- 鬼部
- 全部偏旁部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