淤 淤的意思 淤什么意思 淤的读音 淤的解释

淤异体字 瘀
拼音 yū 注音 ㄩ
部首 氵部外笔画 8画总笔画 11画结构 左中右结构
五笔 IYWU仓颉 EYSY郑码 VSOT电码 3226
UNICODE 6DE4四角 38133区位码 5157笔顺 丶丶一丶一フノノ丶丶丶
基本字义
yū ㄩˉ
3、同“瘀”。
宋本廣韻
廣韻目次:上平九魚
小韻 | 反切 | 聲母 | 韻母 | 聲調 | 平水韻 | 等呼 | 韻部 | 韻攝 | 罗马字 | 国际音标 |
於 | 央居 | 影 | 魚 | 平聲 | 魚 | 開口三等 | 魚 | 遇 | qio/iv | ʔĭo |
廣韻目次:去九御
小韻 | 反切 | 聲母 | 韻母 | 聲調 | 平水韻 | 等呼 | 韻部 | 韻攝 | 罗马字 | 国际音标 |
飫 | 依倨 | 影 | 魚 | 去聲 | 御 | 開口三等 | 魚 | 遇 | qioh/ivh | ʔĭo |
词性变化
◎淤 yū
〈动〉
(1)将含有大量淤泥的河水引入低洼地,令其沉淀以改良土壤 [become silted up]
阳武县民 邢晏等三百六十四户言。”田沙碱瘠薄,乞淤溉…以助兴修。——《宋史·河渠志》
(2)又如:淤田(用水将淤泥引入农田);淤溉(引含有大量淤泥的水灌田,使淤泥沉淀,以改良土壤,增加肥力)
(3)滞塞,不流通 [silt up]
淤,淀滓浊泥也。——《说文》。字亦作“阏”。
渠成而用溉注填阏之水。——《汉书·沟洫志》。注:“阏,读与淤同…填阏,谓壅泥也。”
(4)又如:淤涌(淤塞的水流); 淤停(水淤积不流); 淤阏(堵塞。水流不通)
详细字义
◎淤 yū
〈名〉
(1)(形声。从水,於(yú)声。本义:水中沉淀的泥沙)
(2)同本义 [silt]
春夏干燥,少水时也,故使河流迟,贮淤而稍浅。——《汉书》
(3)又如:淤滩(淤泥形成的滩地);引淤肥田
(4)泥沙冲积成的地带 [sludge]
楚人种麦满河淤,仰看浮槎栖古木。—— 宋·苏轼《河复》
英汉互译
silt
康熙字典
【巳集上】【水部】
淤·康熙筆画:12·部外筆画:8
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依據切,音飫。《說文》澱滓濁泥也。《玉篇》水中泥草。《杜篤·論都賦》畎瀆潤淤。
又《揚子·方言》水中可居者曰洲,三輔謂之淤。
又《廣韻》央居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衣虛切,音於。義同。
又《集韻》或从土作。通作閼。《通鑑》秦鑿涇水爲渠,注塡閼之水。《集覽曰》閼,依據反。或作
。通作淤。
又與飫通。《馬融·廣成頌》擺牡班禽,淤賜犒功。《註》淤與飫同。
说文解字
清代陳昌治刻本『說文解字』
【卷十一】【水部】淤
澱滓,濁泥。从水於聲。依據切
清代段玉裁『說文解字注』
澱滓濁泥也。方言。水中可居爲洲。三輔謂之淤。其引伸之義也。从水。於聲。依據切。五部。
方言集汇
粤语:jyu1jyu2jyu3
客家话:[台湾四县腔]wu1ji2[梅县腔]j1[海陆丰腔]wu1ri2[东莞腔]ji1[宝安腔]ji1[客英字典]ji1vu1[客语拼音字汇]yi1
潮州话:余3(饫)
English
mud, sediment; clog up, silt up
- 丿部
- 一部
- 乙部
- 勹部
- 冫部
- 厂部
- 刀部
- 刂部
- 儿部
- 匚部
- 阝部
- 冂部
- 力部
- 冖部
- 人部
- 亻部
- 十部
- 亠部
- 讠部
- 又部
- 艹部
- 彳部
- 辶部
- 寸部
- 大部
- 弓部
- 广部
- 巾部
- 口部
- 马部
- 门部
- 宀部
- 女部
- 犭部
- 山部
- 尸部
- 饣部
- 士部
- 扌部
- 氵部
- 纟部
- 土部
- 囗部
- 夕部
- 忄部
- 子部
- 贝部
- 灬部
- 车部
- 歹部
- 方部
- 戈部
- 火部
- 毛部
- 木部
- 牜部
- 攵部
- 气部
- 欠部
- 日部
- 礻部
- 手部
- 水部
- 瓦部
- 王部
- 心部
- 曰部
- 月部
- 止部
- 白部
- 禾部
- 钅部
- 立部
- 皿部
- 目部
- 疒部
- 鸟部
- 石部
- 罒部
- 田部
- 穴部
- 衤部
- 耒部
- 虫部
- 耳部
- 缶部
- 虍部
- 米部
- 页部
- 羊部
- 舟部
- 衣部
- 竹部
- 羽部
- 身部
- 豕部
- 言部
- 酉部
- 豸部
- 走部
- 足部
- 雨部
- 金部
- 鱼部
- 隹部
- 革部
- 骨部
- 鬼部
- 全部偏旁部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