匏 匏的意思 匏什么意思 匏的读音 匏的解释

匏异体字 包 瓟 鞄
拼音 páo 注音 ㄆㄠˊ
部首 勹部外笔画 9画总笔画 11画结构 左右结构
五笔 DFNN仓颉 KSPRU郑码 GDZR电码 0549
UNICODE 530F四角 47212区位码 6243笔顺 一ノ丶一一フノフフ一フ
基本字义
páo ㄆㄠˊ
1、〔匏瓜〕a.一年生草本植物。果实比葫芦大,对半剖开可做水瓢。b.这种植物的果实。均俗称“瓢葫芦”。
2、中国古代八音之一,如笙、竽等。
宋本廣韻
廣韻目次:下平五肴
小韻 | 反切 | 聲母 | 韻母 | 聲調 | 平水韻 | 等呼 | 韻攝 | 韻部 | 国际音标 | 罗马字 |
庖 | 薄交 | 並 | 肴 | 平聲 | 肴 | 開口二等 | 效 | 肴 | bʰau | brau/beau |
详细字义
◎匏 páo
〈名〉
(1)(会意。《说文》:“从包从瓠省。包,取其可包藏物也。”按:“瓠”(hù)葫芦。省:即省形,选取“瓠”字形体的一部分“夸”,与“包”会合成义。本义:葫芦的一种,即匏瓜)
(2)同本义 [gourd]
匏,瓠也。——《说文》
匏有苦叶。——《诗·邶风·匏有苦叶》
吾岂匏瓜也哉?——《论语·阳货》
其器陶匏。——《汉书·郊祀志下》
康熙字典
【子集下】【勹部】
匏·康熙筆画:11·部外筆画:9
《唐韻》薄交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蒲交切,音庖。《說文》瓠也。从夸,包聲。取其可包藏物也。《詩·邶風》匏有苦葉。《註》陸佃曰:短頸大腹曰匏。《陸璣詩疏》匏葉少時可爲羹。
又可淹煮,至八月葉卽苦。《嚴粲·詩緝》匏經霜葉枯落,乾之腰以度水。《魯語》苦匏不材於人,共濟而已。
又《爾雅翼》匏在八音之一,笙十三簧,竽三十六簧,皆列管匏內,施簧管端。
又以爲飮器。《詩·大雅》酌之用匏。《禮·郊特牲》器用陶匏,以象天地之性。
又《韻會》匏瓜,星名。在河鼓東。《集韻》或作瓟。
说文解字
清代陳昌治刻本『說文解字』
【卷九】【包部】匏
瓠也。从包,从夸聲。包,取其可包藏物也。薄交切文三
清代段玉裁『說文解字注』
瓠也。瓠下曰。匏也。與此爲轉注。匏判之曰蠡,曰瓢,曰。邶風傳曰。匏謂之瓠。謂異名同實也。豳風傳曰。壺,瓠也。此謂壺卽瓠之假借字也。从包。从瓠省。瓠省舊作瓠聲。誤。韵會作从夸,包聲。亦誤。今正。从包瓠者,能包盛物之瓠也。不入瓠部者,重包也。包亦聲。薄交切。古音在三部。包,逗。取其可包藏物也。說从包之意。藏當作臧。
方言集汇
粤语:paau4
客家话:[梅县腔]pau2[海陆丰腔]pau2[客英字典]pau2[宝安腔]pau2[客语拼音字汇]pau2po2[台湾四县腔]pau2[陆丰腔]pau3
潮州话:颇欧5(袍)
English
gourd; musical instrument
- 丿部
- 一部
- 乙部
- 勹部
- 冫部
- 厂部
- 刀部
- 刂部
- 儿部
- 匚部
- 阝部
- 冂部
- 力部
- 冖部
- 人部
- 亻部
- 十部
- 亠部
- 讠部
- 又部
- 艹部
- 彳部
- 辶部
- 寸部
- 大部
- 弓部
- 广部
- 巾部
- 口部
- 马部
- 门部
- 宀部
- 女部
- 犭部
- 山部
- 尸部
- 饣部
- 士部
- 扌部
- 氵部
- 纟部
- 土部
- 囗部
- 夕部
- 忄部
- 子部
- 贝部
- 灬部
- 车部
- 歹部
- 方部
- 戈部
- 火部
- 毛部
- 木部
- 牜部
- 攵部
- 气部
- 欠部
- 日部
- 礻部
- 手部
- 水部
- 瓦部
- 王部
- 心部
- 曰部
- 月部
- 止部
- 白部
- 禾部
- 钅部
- 立部
- 皿部
- 目部
- 疒部
- 鸟部
- 石部
- 罒部
- 田部
- 穴部
- 衤部
- 耒部
- 虫部
- 耳部
- 缶部
- 虍部
- 米部
- 页部
- 羊部
- 舟部
- 衣部
- 竹部
- 羽部
- 身部
- 豕部
- 言部
- 酉部
- 豸部
- 走部
- 足部
- 雨部
- 金部
- 鱼部
- 隹部
- 革部
- 骨部
- 鬼部
- 全部偏旁部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