邓 邓的意思 邓什么意思 邓的读音 邓的解释

邓繁体字 鄧
拼音 dèng 注音 ㄉㄥˋ
部首 阝部外笔画 2画总笔画 4画结构 左右结构
五笔 CBH仓颉 ENL郑码 XSY电码 6772
UNICODE 9093四角 77427区位码 2143笔顺 フ丶フ丨
基本字义
邓(鄧)
dèng ㄉㄥˋ
◎姓。
详细字义
◎邓
鄧 Dèng
〈名〉
(1)古国名[Deng state]
邓,曼姓之国。今属 南阳。从邑,登声。——《说文》
(2)在今河南省邓县。公元前678年为楚所灭
邓侯吾离来朝。——《春秋·桓公七年》
申吕应 邓。——《国语·郑语》
袭楚至 邓。——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
(3)古地名 [Deng village,name of a place in ancient times]
(4)春秋蔡地,后属楚。在今河南省郾城县东南
蔡侯郑伯会于 邓。——《春秋·桓公二年》
(5)春秋鲁地。在今山东省汶河以南、运河以北地区(清兖州府境)
(6)战国楚地,秦置邓县,是故邓侯国。在今湖北省襄樊市北
(7)战国魏邑,在今河南省孟县西南
(8)姓(邓通:西汉人,以自铸铜钱而成为巨富,后世常用此名比喻富有。邓禹:东汉新野人,字仲华。随汉光武刘秀作战,为东汉开国功臣。邓骘:人名,东汉安帝刘祜的舅父,封为上蔡侯,任大将军)
康熙字典
【補遺·酉集】【邑部】
邓·康熙筆画:9·部外筆画:2
《搜眞玉鏡》音山。地名。
(鄧)《唐韻》徒亘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唐亘切,音蹬。《說文》曼姓之國。《春秋·桓七年》鄧侯吾離來朝。《疏》鄧,在南地,屬衡岳。
又魯地。《春秋·隱十年》春,齊侯、鄭伯盟于鄧。《註》鄧,魯地。
又蔡地。《春秋·桓二年》蔡侯、鄭伯會于鄧。《註》潁川召陵縣西南有鄧城。《疏》賈、服以鄧爲國,釋例以此爲蔡地,其鄧國則義陽鄧縣是也。以鄧是小國,去蔡遠,蔡、鄭懼楚而爲此會,不當反求近楚小國與之結援,故知非鄧國也。
又州名。本秦南陽郡,隋置南陽縣,攺鄧州。
又姓。《姓考》殷武丁封叔父于河北,爲鄧侯,後因氏。
(鄧)據考證:〔《春秋·桓十年》鄧侯離吾來朝。〕謹照原文十年改七年。離吾改吾離。
说文解字
清代陳昌治刻本『說文解字』
【卷六】【邑部】鄧
曼姓之國。今屬南陽。从邑登聲。徒亙切
清代段玉裁『說文解字注』
曼姓之國。左傳。楚武王夫人曰鄧曼。則知鄧國曼姓也。前志曰。鄧縣故國。今屬南陽。南陽郡鄧,二志周。今河南南陽府鄧州是其地。从邑。登聲。徒亙切。六部。
方言集汇
粤语:dang6
English
surname
- 丿部
- 一部
- 乙部
- 勹部
- 冫部
- 厂部
- 刀部
- 刂部
- 儿部
- 匚部
- 阝部
- 冂部
- 力部
- 冖部
- 人部
- 亻部
- 十部
- 亠部
- 讠部
- 又部
- 艹部
- 彳部
- 辶部
- 寸部
- 大部
- 弓部
- 广部
- 巾部
- 口部
- 马部
- 门部
- 宀部
- 女部
- 犭部
- 山部
- 尸部
- 饣部
- 士部
- 扌部
- 氵部
- 纟部
- 土部
- 囗部
- 夕部
- 忄部
- 子部
- 贝部
- 灬部
- 车部
- 歹部
- 方部
- 戈部
- 火部
- 毛部
- 木部
- 牜部
- 攵部
- 气部
- 欠部
- 日部
- 礻部
- 手部
- 水部
- 瓦部
- 王部
- 心部
- 曰部
- 月部
- 止部
- 白部
- 禾部
- 钅部
- 立部
- 皿部
- 目部
- 疒部
- 鸟部
- 石部
- 罒部
- 田部
- 穴部
- 衤部
- 耒部
- 虫部
- 耳部
- 缶部
- 虍部
- 米部
- 页部
- 羊部
- 舟部
- 衣部
- 竹部
- 羽部
- 身部
- 豕部
- 言部
- 酉部
- 豸部
- 走部
- 足部
- 雨部
- 金部
- 鱼部
- 隹部
- 革部
- 骨部
- 鬼部
- 全部偏旁部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