鄆 鄆的意思 鄆什么意思 鄆的读音 鄆的解释

鄆简体字 郓
拼音 yùn 注音 ㄩㄣˋ
部首 阝部外笔画 9画总笔画 11画结构 左右结构
五笔 PLBH仓颉 BJNL郑码 WWFY电码 9334
UNICODE 9106四角 37527笔顺 丶フ一丨フ一一一丨フ丨
基本字义
yùn ㄩㄣˋ
◎见“郓”。
宋本廣韻
廣韻目次:去二十三問
小韻 | 反切 | 聲母 | 韻母 | 聲調 | 平水韻 | 等呼 | 韻部 | 韻攝 | 罗马字 | 国际音标 |
運 | 王問 | 云 | 文 | 去聲 | 問 | 合口三等 | 文 | 臻 | yonh/hiunn | ĭwɛn |
康熙字典
【酉集下】【邑部】
鄆·康熙筆画:16·部外筆画:9
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王問切《正韻》禹問切,音運。魯地名。《春秋·文十二年》城諸及鄆。《註》莒、魯所爭者,以其遠逼外國,故帥師城之。
又《成四年》冬城鄆。《註》公欲叛晉,故城而爲備。
又《九年》楚公子嬰齊帥師伐莒,莒潰,楚人入鄆。《註》鄆,莒別邑。
又《十六年》晉人執季孫行父,公還待于鄆。《註》魯西邑東郡廩丘縣有鄆城。
又《襄十二年》莒人伐我東鄙,圍台,季孫宿帥師救台,遂入鄆。
又《昭元年》取鄆。《左傳》趙孟曰:魯、莒爭鄆,爲日久矣。
又《二十六年》公至自齊,居于鄆。《六書故》春秋有二鄆,莒在魯東,莒、魯所爭,東鄆也。公待于鄆者,西鄆也。文公城諸及鄆,不聞與莒爭,及成公時,楚伐莒入鄆,則鄆自爲莒邑,而四年所城者西鄆也。
又州名。《韻會》古兗州之域,魯附庸國,漢爲東平國,隋置鄆州。
又《集韻》河內沁水鄕名。
又姓。《廣韻》魯大夫,食采于鄆,後因氏。
又《集韻》于分切,音云。義同。
據考證:〔《春秋·成九年》楚公子嬰齊帥師伐莒,莒潰,楚遂入鄆。〕謹照原文遂改人。
说文解字
清代陳昌治刻本『說文解字』
【卷六】【邑部】鄆
河内沁水鄉。从邑軍聲。魯有鄆地。王問切
清代段玉裁『說文解字注』
河內沁水鄉。河內郡沁水,二志同。今河南懷慶府濟源縣縣東北有故沁水城是也。沁水縣有鄆鄉。从邑。軍聲。王問切。十三部。魯有鄆地。見左氏春秋經,傳。公羊作運。文公十二年,成公九年,襄公十二年,昭公元年之鄆。杜云。莒別邑。在城陽姑幕縣。此在魯東者也。成公十六年之鄆。杜云。魯西邑。在東郡廩丘。此在魯西境者也。東鄆當在今山東青州府諸城縣。西鄆在今山東曹州府鄆城縣,有鄆城故城。按此與沛城父有鄉,魯東有
戎爲一例。別於前義。
方言集汇
粤语:wan6
客家话:[海陆丰腔]run6[客英字典]jun5[台湾四县腔]jun5[客语拼音字汇]yun4
English
surname; an ancient town's name
- 丿部
- 一部
- 乙部
- 勹部
- 冫部
- 厂部
- 刀部
- 刂部
- 儿部
- 匚部
- 阝部
- 冂部
- 力部
- 冖部
- 人部
- 亻部
- 十部
- 亠部
- 讠部
- 又部
- 艹部
- 彳部
- 辶部
- 寸部
- 大部
- 弓部
- 广部
- 巾部
- 口部
- 马部
- 门部
- 宀部
- 女部
- 犭部
- 山部
- 尸部
- 饣部
- 士部
- 扌部
- 氵部
- 纟部
- 土部
- 囗部
- 夕部
- 忄部
- 子部
- 贝部
- 灬部
- 车部
- 歹部
- 方部
- 戈部
- 火部
- 毛部
- 木部
- 牜部
- 攵部
- 气部
- 欠部
- 日部
- 礻部
- 手部
- 水部
- 瓦部
- 王部
- 心部
- 曰部
- 月部
- 止部
- 白部
- 禾部
- 钅部
- 立部
- 皿部
- 目部
- 疒部
- 鸟部
- 石部
- 罒部
- 田部
- 穴部
- 衤部
- 耒部
- 虫部
- 耳部
- 缶部
- 虍部
- 米部
- 页部
- 羊部
- 舟部
- 衣部
- 竹部
- 羽部
- 身部
- 豕部
- 言部
- 酉部
- 豸部
- 走部
- 足部
- 雨部
- 金部
- 鱼部
- 隹部
- 革部
- 骨部
- 鬼部
- 全部偏旁部首